近年来,安庆师范大学依托地方资源,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领域强化合作,锚定“强市名校”战略,形成了“校地联动、四员协同”的校地合作机制,开拓“强市支撑名校、名校助力强市”的新格局,有力推动校地协同发展。
开启校地合作新局面
2019年8月,学校与安庆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地合作正式开启新征程。双方先后共建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和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研究院),依托安庆市经开区、高新区和筑梦新区分别成立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专项经费和政策保障等要素在校地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
双方锚定“强市名校”战略,续写校地合作新篇章,一张蓝图绘到底,变“蓝图”为“施工图”。2022年11月,校市合作推进会提出“强市名校”战略目标,清单化、项目化及任务化等是“校市合作2.0版”亮点。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双方围绕区域产业特色、技术需求、人才培养及项目攻关等“锻长板、补短板”。2023年,“安庆院士中心”成为校市合作重点项目,得到院士和知名专家的高度肯定;双方联合共建“节能环保现代产业学院(研究院)”“安庆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安庆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院”等。
优化机制实现合作新成效
学校专门成立校市合作办公室,明确牵头单位、工作专班及工作机制,保障双方合作有序有力。2023年,校市双方按季度联合编制《校市合作工作简报》,月汇报、季调度、年总结一体化推动校市合作量质双升。学校持续探索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校地合作工作机制,发挥校地合作联络员、双链融合专员、成果转化专员、科技特派员“四员”桥梁作用,梳理县区和园区优质企业,与安庆市共同推动高层次科研平台、高级别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技奖项等培育工作。
深度合作收获累累硕果
4年来,校地“双向奔赴”效益日益凸显,校地合作正向着“强市名校”目标挺进。
平台共建共享上台阶 学校联合本地企业申请获批省部级各类平台21个,包括安徽省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地力提升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柔性激光智能制造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等,初步建成3个产业学院(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2023年,学校与市直单位联合共建“安庆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庆市文旅产业研究中心”“安庆市地方立法研究院”;与安庆石化、环新集团、安庆市立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
人才共引共用显成效 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30余人,其中41人被认定为安庆市“首位产业人才”。学校遴选近百名双链融合专员、科技特派员和成果转化专员,建立企业博士、教授工作站,选派20余人到市(县)直部门挂职。学校创新推进“毕业设计(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近万名大学生在本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毕业生本地化就业率实现翻番。
项目共联共研赋新能 学校强力推进“校地联动、四员协同”合作新模式,创新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实施校市合作“揭榜挂帅”地方专项。联合企业申报并获批科技攻关项目和各类横向课题1000余项,其中本地企业占40%左右。2023年,立项百万元以上项目达16个。与安徽易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数字农业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双方投入2000万元;与安庆石化签约科技开发项目,总经费500余万元。
学科共谋共兴寻突破 安庆市主动对接学校新增博士点立项重点单位建设工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和安庆院士中心建设,“戏曲与曲艺”“资源与环境”等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发展共享共融聚合力 学校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宜城”建设,发挥安庆“中国黄梅戏码头”地理优势,联合开展黄梅戏艺术节、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工作,创新剧目《青春版女驸马》受到广泛好评。聚焦乡村振兴,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专项活动。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连续5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