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增强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撑。现就加强和改进我校科研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重要意义:科研工作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学校声誉的支撑条件。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以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高科研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学术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政产学研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主要目标:力争“十二五”末,在国家级重大项目、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实现重要突破;获国家项目能力、取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能力、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二、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4、加强省级学科平台和科研平台建设。加大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新建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使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实体。
5、增强校级研究机构活力。强化科研主管部门对校级研究机构的规划管理职能,明确研究机构定位与目标任务,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力和功能。对科研业绩突出的研究机构,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奖励;对科研作用不明显的研究机构进行有机整合;对只挂牌、不作为又无法整合的研究机构,建立淘汰机制。
6、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注重学术团队建设,遴选与培育科研团队,切实扭转各自为阵、学术研究方向分散局面。以学术团队带头人为主导,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骨干,形成有利于个人与团体共同发展的学术团队。优先鼓励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研究机构及硕士授权学科成立学术创新团队,凝炼科研方向、强化学科特色;积极鼓励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进行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学科团队,联合攻关,争取重大项目。力争五年内培育成3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和15个校级优势特色学术团队。
7、加强科研后备力量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在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学术交流、攻读博士学位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大力扶持,规划引领青年教师科研方向,赋予青年教师明确的目标任务,促进他们尽早成为科研骨干力量。
8、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和学术领域建设。注意扶持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注意引导应用性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设立学校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
9、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扩大科研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加大社会服务力度,积极争取横向合作项目,搭建校企共建平台,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投入,有效构筑良好的校地合作双赢关系。充分发挥“校企协作论坛”的品牌示范作用,创设促进校地协作的良好环境,赢得更多的政策和舆论支持。围绕安庆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和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加强与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共建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持续合作创新为目标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申报各类科技奖励、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政产学研合作上取得重大突破。
10、强化和完善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加强和充实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力量,强化科研管理部门对全校科研工作的服务、规划、引领职能。推行二级学院科研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科研工作业绩纳入对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业绩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结果与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投入、二次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积极性。
11、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加大对高层次项目、省部级以上奖励和经济社会效益较大的成果的资助、奖励力度,对重大成果、社会影响力大的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予以重奖。
1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职务聘任、年度业绩考核中建立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均衡发展的目标。加强对教师基本科研工作量考核,适度提高教职工年度考核与岗位聘任中科研工作量和质的要求,逐步加大科研业绩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的比重。
13、完善产学研管理体制。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服务,参与企业、事业、其他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鼓励教师申报各种专利,并通过专利转让和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科研考核与奖励等方面把专利技术、应用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通过合作研发、申报项目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14、健全学术监督机制。以“三风”建设活动为契机,以学术交流和学术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朴实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维护学术的纯洁性、高尚性和神圣性,形成尊重科学规律、崇尚科学精神的良好学术氛围。
三、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
15、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将科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进行研究,为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条件支持。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服务,及时指导、协调学校各项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各项考核工作的力度。各学院、各部门要将科研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努力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各级党组织要把科研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广大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科研工作的表率。
16、加强学术基层组织建设。依托二级学院、研究机构、教研室、学术团队、课题组、实验室、学术论坛等载体探索建立以研究功能为主导、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基层组织。强化学术基层组织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职能和教授在学术组织中的引领、主导作用,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基层学术组织自主有效地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研讨交流等各种学术活动,激发基层组织的学术活力,扭转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术生产和学术管理上功能严重弱化的局面,进一步夯实学术繁荣、学术创新的基础。
17、实施科研人才培育工程。结合安徽省各项人才工程计划,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加大对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平台;根据学校的传统学科、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需要,设置科研关键和重要岗位。
18、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多渠道增加科研工作经费的投入,努力扩大学校科研经费规模;建立学校科研专项经费,根据学校财力状况,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科研专项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当年学校经常性预算收入的3%,实行单独列支,主要用于科研资助与奖励。进一步做好科研经费开源节流工作,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最大程度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上的重要功能。
19、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积极推行学术公开,及时公布学校科学研究领域、科研成果的动态进展情况;逐步向信息化、办公自动化转变,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修订和优化现有的科研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努力构建管理制度化、程序规范化、工作高效化的科学管理体系。